汽车与信息工程学院新

当前位置:   网站首页 > 党团建设 > 党团建设 > 正文

以影像为笔,绘就瑶乡乡村振兴新画卷——生态职院学子“三下乡”助力八桂大山发展

发布时间 :2025-07-19 作者 :徐泓哲点击数 :7

在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宏大背景下,青年力量正日益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生力军。2025年7月14日至17日,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一支由2名教师和5名学生组成的实践团队,积极响应时代号召,走进世界瑶乡——六干村及周边地区,开展“影像赋能乡村振兴”主题实践活动。这支年轻的团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,以镜头为笔、以青春为墨,在八桂大地的青山绿水间记录乡村振兴的生动故事,用影像艺术为瑶乡发展注入新动能,展现了新时代青年服务乡村建设的责任与担当。

初入瑶乡,团队便迅速有序地展开实地调研。7月14日清晨,经过三小时蜿蜒山路的颠簸,实践团队抵达群山环抱的六干村。在与村委会的深入座谈中了解到,这个瑶族人口占比高达95%的传统村落,虽坐拥90%以上的森林覆盖率,盛产品质优良的八角、茶叶和石蛙等特色农产品,却因营销渠道不畅、品牌建设滞后,导致这些“山珍”长期“深锁闺中”。这种资源禀赋与产业效益之间的巨大落差,不仅折射出乡村振兴的痛点难点,更让团队成员切身感受到影像助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。

团队调研八角种植地

团队调研石蛙养殖基地

随后,团队展开了系统深入的资源调研。7月15日清晨,成员们携带专业设备徒步丈量村落,运用无人机多角度航拍村容村貌,重点记录暴雨导致的山体塌方路段,建立完整的乡村地理影像数据库。在龙表石蛙养殖场和虎头蜂养蜂基地,团队成员仔细观察养殖环节,与养殖户深度交流,了解养殖技术、市场需求及销售现状。这些特色养殖产业初具规模,却鲜为人知,团队手中的影像将成为连接瑶山与外界的桥梁,助力特色产业破圈发展。

团队跟随驻村第一书记调研虎头蜂(红娘)养殖困境与销售途径

次日,团队来到八角种植地,跟随种植户上山考察八角生长环境,了解种植规模、年产量及销售渠道,并走访种植户收集家庭信息,为后续精准帮扶提供数据支撑。此外,团队还聚焦文化传承,系统拍摄瑶绣制作、服饰穿戴等非遗技艺,特别记录82岁非遗传承人盘阿婆的织锦绝活,为瑶族文化留存珍贵的动态档案。

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”,团队将数字技能培训作为赋能乡村的关键抓手。在茶产业调研与影像赋能活动中,团队前往金秀忠良乡双合村,开展茶产业数字赋能专项行动。清晨,成员们跟随茶厂负责人上山考察野生茶树和老茶树生长环境,用无人机航拍茶山全景,微距镜头特写茶树细节,并了解茶叶加工流程,为茶厂拍摄宣传短视频积累丰富的素材。此外,还向茶厂员工传授短视频拍摄技巧。这一系列举措有助于提升茶叶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,培养乡村自己的宣传人才。

团队成员教授直播技术与分享直播经验

在村委会议室,团队开展了“一部手机拍家乡”培训,通过“理论讲解+实地教学”的模式,手把手教授村民九宫格构图、光线运用等拍摄技巧。村民们认真学习,积极实践,掌握了用手机记录乡村美景和特色产业的方法。下午的直播培训更是为村民开拓了新的销售渠道。团队模拟真实直播场景,从产品卖点提炼到互动话术设计,从镜头表现到突发情况应对,为村民提供全方位的实战指导,让村民了解如何通过网络直播将农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。这些培训活动,不仅提升了村民的自我宣传能力和市场经营能力,为成为掌握数字营销技能的“新农人”奠定了基础,也为乡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数字活力。

经过四天的实践,团队取得了丰硕成果。他们用脚步丈量土地,用镜头记录美好,完成了村落宣传片的脚本编写、视频素材的整理和拍摄工作,为瑶乡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。这些影像将成为展示瑶乡自然风光、特色产业和民俗文化的重要窗口,吸引更多人走进大山,了解瑶乡,助力乡村振兴。

在赋能成效方面,团队通过调研和培训,为瑶乡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建议和实用技能,激发了村民的内生动力和创业热情。村民们纷纷表示,将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,积极发展特色产业。在总结会上,团队成员钟海清感慨道:“我忽然明白,乡村振兴最动人的画面不是我们拍了什么,而是教会村民自己记录什么。这种‘带不走的能力’才是影像赋能最珍贵的收获。”这种以技术赋能激发内生动力的实践模式,正在为瑶乡振兴注入持久活力。

团队成员与驻村第一书记合影

此次“三下乡”实践活动,生态职院学子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。他们用脚步丈量瑶乡热土,以专业赋能乡村振兴,为瑶乡的未来发展注入了青春与活力。相信在更多青年力量的参与下,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终将在代代青年的接续奋斗中变为现实。这场青春与乡村的“双向奔赴”,正在书写着新时代最动人的发展故事。


审核人:罗峻文